热门资讯
艺术与科技的互动,从“艺术机器人”说起
来源:3XMaker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19日艺术与科技的互动,从“艺术机器人”说起
21世纪,人类进入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生物基因技术等为主要特征的技术时代。科技与艺术的互动融合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科技成为当代艺术创作无法回避的重要因素,对艺术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带来了一系列显著的改变。这种影响不仅涉及创作技法、创作材料以及媒介,也涉及艺术观念。可以说,这些改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与艺术史上那些伟大的发展时期相媲美。
近日在法国大皇宫国家艺廊(Galeries Nationales du Grand Palais)开幕的“艺术家与机器人”(Artistes & Robots)展览让我们得以管中窥豹。这个展览将机器人、计算机生成和算法的艺术融合在一起。和那些单纯炫耀技术手段的展览不同的是,大皇宫本次展览所选择的科技艺术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代表了当下那些不仅利用最新技术进行创作,同时针对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进行积极讨论的、最杰出的科技艺术家的作品。这些艺术家所使用的高科技工具,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让我们得以重新评估科技给艺术家的创作带来的影响。
埃德蒙德·库绍、米歇尔·布列特 蒲公英 数字影像 2006年 图片:大皇宫国家艺廊
显然策展人对展览的参观顺序进行了精心安排。三个展区的展品布置呈现出“以人为本”的逻辑顺序,并完美地诠释了展览标题中“机器人”的含义。展览的第一部分包含了数个拟人化的机器人。它们拥有身体和四肢,并使用手臂来进行绘画或雕刻创作。然而这些可移动的“肢体”,仍然显得死板而滑稽,根本无法与人类甚至动物的动作协调性相提并论。第二展区中的“机器人”,则不再拥有可见的拟人形态,它们存在于芯片之中,却可以创作出艺术品的形状及动态,并且拥有与公众交互的能力。而第三部分,是整个展览中最令人感到不安的。这个部分让我们看到,人工智能拥有惊人的知识和能力,超越了人类身体的限制。
艺术家们利用机器人来创作传统艺术所不能及的艺术品,这在人工智能出现以前的现代艺术史上,并非是新奇的事。早在1956年,匈牙利裔法国艺术家尼古拉斯·舍弗尔(Nicolas Sch?ffer)即造出了能够创作艺术的“CYSP 1”型机器人,而瑞士先锋艺术家让·丁格力(Jean Tinguely)同样在1959年就创作了《参与-自动机器》(Méta-matic),让机器人在画布上作画,并在同年的首届巴黎双年展上引起热议。2016年村上隆的作品《机器人罗汉》也是人们非常容易联想到的同类作品。可以说,艺术家们探索“机器人”的历史,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
尼古拉斯·舍弗尔 CYSP1 装置 1956年 图片:maddox art
“艺术家与机器人”展览,集中呈现了日益进步的机器人技术给艺术创作领域带来的新体验。在一个更加智能化的社会中,艺术家们探索了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技术,这些探索毫无疑问改变了艺术创作、展示、传播和保存的模式。40位艺术家的作品,营造了一个身临其境感受数字互动艺术的场景,不但拓展了我们身体的感官体验,同时也颠覆了我们的空间和时间观念。另外,越来越复杂的软件和代码已经赋予了机器越来越多的自发性创作,包括无限的表现形式,以及与观众的各种互动性活动。“艺术家与机器人”展览,就系统地诠释了互动概念的诞生和发展。
莱奥内尔·穆拉 机器人的艺术 2017年 图片:艺术家
什么是互动?当观众沉浸在互动装置之中时会发生什么?巴西艺术家拉奎尔·科根(Raquel Kogan)的作品《反思2号》(Reflection#2),对这些问题的答案进行了不懈的追寻。展览强调了艺术与观众的互动,在大多数情况下,观众可以用身体、动作、声音或者呼吸来改变展品的形态。无数的数字在地面和墙面上的投影,给观众带来了身体和情绪上的强烈触动。这些数字移动的速度,不仅可以通过观众手动修改,也受现场的传感器控制,观众人数越多就越快。可见,科技的运用改变了观众与投影间的关系,也改变了展厅中每个人的感知——即对个人身份、距离和世界观的反思。
除了这些精彩的互动装置,一些真正意义上拟人的机器人甚至“取代”了艺术家的角色。来自伦敦的法国艺术家帕特里克·特瑞塞特(Partrick Tresset)就在展览中展示了他研究多年的绘画机器人“保罗”。保罗利用摄像头“观察”写生对象,再用灵活无比的机械手臂迅速完成素描作品。和人类画家不同的是,这台机器人几乎不会犯错,甚至可以根据其主人的指令创作出超写实、印象派或者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
凯瑟琳·伊凯姆、路易斯·弗雷利 点阵肖像 2017年 图片:大皇宫国家艺廊
由此可见,21世纪的艺术将更加“科技”化,正如今天的艺术家总是不断使用新材料、新技术,但对艺术家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多样化的材料和科技化的创作手段,更是观念的改变。同时,这些作品给观者带来的感受却绝不仅限于艺术的形式感或者审美性,它们很有可能让观者产生这样的担忧: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类在众多领域实现前所未有的突破,但它也可能超越人类,反过来控制甚至奴役人类。事实上,自1951年以来,数学家图灵就已经怀疑计算机是否有独立思考的可能。今天,颇具争议的超人主义先驱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甚至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绝对形式的人工智能。
彼得·科格勒 维度 计算机生成影像装置 2018年
科技主导下的21世纪,科技与艺术的互动融合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科技对艺术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涵盖艺术生产系统中艺术生产主体、生产方式、产品形态、评价体系等各个方面。当我们讨论科技与艺术的关系时,我们不能单看到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艺术媒材的突破,也不能简单地将科学对艺术的影响视为对艺术的促进,我们应当思考这些变化是否改变了我们原有的对艺术本质的理解,也应该思索在科技面前,艺术如何保持自身的身份与价值。对艺术身份与价值的思考,实际上暗含着时代的疑惑,即对科技可能带来的未来不确定性的疑惑。